《50公里桃花坞》第四季:熟悉的尴尬,却无聊
尴尬,无比熟悉的尴尬。回顾《50公里桃花坞》前三季,尴尬总是引爆话题的最佳钥匙。第一季的“自我介绍”场景,第二季的“尴尬九分钟”,第三季的“自我介绍”No push“装置,“50公里桃花坞”的每一季都在用“尴尬”不断撬动更新、更深层次的社交话题。
而这也让第四季的开始充满了期待。冷眼第一次看节目,但不得不说失望大于预期。这种社会尴尬持续下去,但尴尬背后没有社会话题可以深入挖掘,让尴尬只是为了尴尬,看不到“社会观察”的新思维。更令人遗憾的是,专注于“社会实验”的“50公里桃花坞”似乎也失去了自己的“实验”特征,前两期节目几乎成为娱乐生活的缓慢综合。
吃老本靠老梗,桃花坞江郎才尽?如果说之前的“50公里桃花坞”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挖掘社会话题,通过不断的创新,让节目对社会的讨论层层进行,那么第四季的节目就有点“懒”了。首先,从话题上看,本季的《50公里桃花坞》有“硬凑热点”的嫌疑。
《50公里桃花坞》最有趣的是通过真人秀提出有趣的社会问题,用一系列社会学理论解释客人的行为,在幽默中具有学术严肃性和严肃性。这一季的《50公里桃花坞》依然如此,从一开始就提出了“人生是荒野不是轨道”、“搭子文化”等最近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,但不幸的是,这些话题并没有像以前的社会学理论那样与节目内容相对应。
在日复一日加班熬夜、拼命攒钱的高压生活中,“生活是荒野,不是轨道”更像是年轻人焦虑背后逃离现状的需求,是对低自由生活的抗议。但桃花坞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,这里没有现实的压迫,只有美丽的风景,度假氛围,饮食和朋友,更不用说这些艺术家嘉宾没有“荒野”或“轨道”选择困难,与明星生活,比较观众的“轨道”感,真的很难让观众同情。
同样,“搭子文化”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的社会词汇。面对不断的生活困境,年轻人厌倦或无法建立强烈的关系。然而,由于情感需要,暂时建立一种浅层的社会文化并不符合桃花坞的社会背景。熟悉对方的老码头人不需要“搭子”。他们在这里遇到了符合光环的朋友。需要搭子的新码头人就像被迫进入固定圈子的陌生人。他们更喜欢和身份相同的新码头人一起玩。因此,新老码头人与其说是搭子,不如说是“团结”。
不合适的语境,不合适的价值,让《50公里桃花坞4》开头的实验意义极其刻意和强硬。其次,本季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表现并不出彩。冷眼在《50公里桃花坞》第三季:在综艺节目中提到,多嘉宾一直是社会实验中非常重要的角色,第一季陈陈行为艺术为桃花坞奠定了内容特色,第二季陈瑜和文牧野带来了多圈碰撞,甚至第三季,鸟和王传军夜间聊天也成为节目的亮点。
但新一季节目几乎成了演员和歌手的明星集会。宋丹丹、张国立、王鹤棣、李雪琴、王苏龙等九位老码头人完全保留,新码头人也是流量居多,缺乏特色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,这一季的客人似乎都知道码头学习,为了不被“骂”热搜索,总是和谐,不当鸟,不引起公众愤怒,自嘲,复制前三季确认成功的笑点,致力于创造一个快乐的桃花码头集团。
但对于一个以实验为导向的社交观察综艺节目来说,“讨好”绝不是一件好事。令人遗憾的是,当新一季的《50公里桃花坞》来到北方雪乡时,与之前的岛屿景象相比,寒冷的雪景确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明亮感觉,但在内容上,节目并没有在新场景中扩展更有趣的内容。
无论是试播片中“孟琦琦”对徐志胜的“爆炸性变化”,还是第一届冰雪运动会,都是以往节目亮点段落的复制,尤其是新老坞民见面时的“破冰”环节,更是无聊到失去桃花坞节目制作水平。以物理上的“破冰”为梗,让新老坞民透过冰墙互相喊话,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有趣的冲突感。然而,喊话的内容却言之无物,这不仅让节目外的观众脚趾挖地,也让节目中的嘉宾难以掩饰尴尬。
事实上,这一段可以被更有趣的方式所取代。例如,节目中提到的纪录片《北方的纳努克》在冰雪下资源匮乏,因纽特人在掠夺和保护资源方面发展了社会关系。然后,新坞民首先入住桃花坞,老坞民第二天才能来到坞内,新老坞民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守护根据地来挑起。用一场彻头彻尾的雪战完成破冰,远比在一道没用的冰墙两端互相喊话更有趣。
搜视网,中国专业的电视直播节目导航(EPG)网站,提供最新电视直播节目表、卫视直播节目单,最新电视剧分集剧情介绍,演员表以及电影、电视剧、最新电视剧、最火电视剧、综艺视频聚合在线观看。
-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