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:英雄的颂歌与生命的礼赞
徐克和黄建新两位主创在访谈中对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的人物设计、影像创新、历史再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。《长津湖》是三位导演联合创作的,从宏观角度解释了志愿军打这场仗的原因,以宏阔的史诗格局呈现了一场有关生命母体的战争;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则围绕着具体的战斗任务进行叙事,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徐克导演的风格。影片让观众真切地体味到战争的惨烈、残酷以及兄弟间、战友间的情谊,细致地表现了每位英雄赴死的英勇瞬间,谱写了一曲英雄的颂歌,并致以生命的礼赞。《长津湖》创造了影史票房纪录,如今又和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(以下简称《水门桥》)一起创造了中国系列电影的影史票房纪录。就创作层面而言,这两部影片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可爱可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新形象。在创作之初,主创们有没有考虑怎么表达出当下的审美要求,有没有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片中志愿军形象进行对比而进行创作?徐克导演有一次跟我讲,战争片的要点其实就是呈现每一个角色在战争中的生命过程,以及每一个角色在大的战争背景下的起点、落点和这一过程中人物情感、性格的丰富状态。因此,在讨论造型时,徐导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设计要求,譬如人物造型设计,受伤的点在哪里,如何递进,变化是什么,能给角色带来何种变化,给观众带来什么感受,等等。这些是和以前不一样的,三个组做了几百张衔接图。以前就是炮火硝烟,没有进入与角色心理联系的层面。
因为这场战役打得很惨烈,所以我常常想,在这么差的条件下,这些战士是怎样去做一些我们平日生活中的事情的?我们应该怎么通过他们的服装和造型,将大家从当下真实的生活中抽离出来,去感受战争的特殊状态、体验剧情中队伍里的环境和氛围?在这一点上,战争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呈现方法。我以前看过很多美国、法国、英国拍的战争片,他们很多时候就把大明星的造型做得很好,其他角色则偏向写实性的处理。如果要呈现一种庞大史诗式的历史感,肯定要把每个人都放在激烈的战火环境下去讲故事。为拍这部戏,我们什么电影都看了,发现很多主要角色之外的周边角色可能都没有名字,但我们在人物设计上,要求除了千里、万里等主要人物之外,其他周边的战士角色也应该有名字,这种设计从《智取威虎山》已经开始了。徐导一直强调,虽然有一些角色只出现两三场,但是我们从设计的角度要给他名字、身份、出身,要给他性格,给他声音的特点,给他长相的特点,只有这样他才能与影片融为一体,而不是像很多电影那样,主角是主角、群众演员是群众演员,人物设计是不同的两张皮。徐导的脑海里装了一幅幅的人物肖像,就如我们看卢浮宫里巨幅的战争油画,会看到油画的众多局部。每个局部的任何一个士兵肖像都有着极为强烈的视觉结构,每张脸都给人以生动的印象,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。徐导一直说我们不一定能达到那种高度,但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余从戎举枪在山头告别战友,开始奔跑,引走敌机,直到在烈焰中消失;平河炸坦克受伤,坦克轧过来,他回头那一刹那的微笑;万里依偎在牺牲的哥哥身上……一个个定格的画面就如同一幅幅油画,时间在此停滞。这些人物定格的瞬间给予我们强烈的冲击,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。为了每一个这样的瞬间,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人物塑造的原则,其次再开始研究造型,接着考虑人物定格的瞬间怎么去完成,情节怎么设计,情感怎么积累,动作怎么表现,情境怎么烘托,这些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。所以,每个人物设计的完成都非常不容易。在讨论几位战士牺牲的方式时,我们推翻了好几个方案。徐导带领主创反复商量,一点点修改、调整,然后再确定。大家评价某一幅油画具有史诗格局,是因为油画的每一个局部都是造就史诗的基础,电影也是靠这些具象的细节聚合出力量来。史诗具有宏大气质,轻描淡写难成史诗。现在,大家夸这部电影具有史诗风格,是所有艺术细节积累起来给观众造的印象,就像影片最后胜利时刻战士们集体欢呼的场面,那是影片自身最强烈的生命呐喊。
-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