捋一捋,翁泉海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让人觉得飘?
首先大家都知道翁先生是主角。可是剧中对这个人物本身的具体细节刻画很少,他的人格魅力观众难以自然地直接鲜明感受出来,人物形象几乎都是靠其他人物的行为对他进行生硬的烘托加成。 比如来了的敬慕,斧子的忠诚,还有老沙的舍命相护。而且这些人物一出场就是对翁先生全然的敬服仰慕,并且居然都是在翁先生被告上法庭在大上海闹得沸沸扬扬后。。。 要说开头这个上了法庭的案子,编剧也并没有让翁先生展示什么特别的高尚品格,他全程被动,防守无力。编剧全是在展示葆秀的智谋与勇敢,忘我与忠诚(虽然写得一股低级谍战味。。。) 接着就是治腹中死胎的案子了。翁先生来了上海七年悄无声息,居然就这样一战成名了,原来全是托赵闵堂请了记者的福啊。。。😂 后面的一个个医案更加夸张,给人一种黑色喜剧悬疑剧的感觉。而且剧中的时间分割处理不清,几天后,几个月后这些时间线不足够明显。 那个“三只手”的军官案子,大军官这个超级大人物为什么就突然指名要翁泉海诊病?(我脑补编剧说因为他是主角😂) 这个医案知道编剧是想表现翁先生脉诊了得,可是看下来变成全程主角做陪,戏全是在那个军官家的明争暗斗(而且写得一股流水作业味,群众演员还偏偏个个长得和演得那么让人出戏。。。😂) 这里严重吐嘈编剧给翁先生的那句台词,大概是“我临死之前能看这样一场戏,也值了。” 这还是我们出生中医世家以济世为使命的主角会说的话吗?他真的会觉得这样莫名其妙死了也值了???😂 刽子手乔大川的医案吧,虽然翁先生开了两次药,但怎么感觉编剧更突出了老沙的作用呢?😂孤胆英雄,只身救了人质,还日夜跟踪病患,搂着睡觉。。。 编剧为什么老让配角抢主角的戏呢😂😂😂 突然一回想,如果没有葆秀,没没有老沙,甚至没有斧子,我们的主角早没了。。。我们救死扶伤的翁大夫一直在被别人救命中。。。一定要把主角的人生写得这么惊险吗。。。🤔 其他医案就不一一吐嘈了。 综合起来,因为删戏的原因,虽然主角翁泉海身边的人物不少,但他与每个人物的关系都表现的淡淡远远的,相处的细节都是蜻蜓点水。 一个人设古板传统,应该还是君子仁人式的男人,为什么自私辜负德才貌兼具的妻子?大家都没想通(导演您换个丑的演员演葆秀就省去我们费神推理了。。。😂) 与老沙算是亲近了,但是剧情也剪得怪怪的。兄弟?主仆?老板和伙计?二人之间虽近尤远。。。 而且翁泉海身边的人物也都本身表现的太不充分:葆秀除了开头大戏后面基本是串场的;几个徒弟都没有故事,老沙呢编剧又故意按下不表让他维持神秘;至于那两个女儿简直让人遗忘了。。。 反观赵闵堂这边,倒都刻画的比较丰富,人物之间相处的日常展现的挺充分。 很怀疑编剧是不是太紧张男主了?因为太紧张所以写得不如男二了。。。😂 要不就是因为删戏生生删成了事故。。。😂 最后总结一下目前主角的人物背景吧:一上来就四五十岁,丧妻,来沪谋生。而且来了七年没有打响名号。。。之前是什么样的人,经历了什么事?毫无交待。编剧是忘了设定吗?😂这主角的背景真的比纸还薄啊。。。难为宝叔揣摩了。。。😂 但愿编剧会安排在后面补充展现吧。。
已有条评论
评论